我國自2009年以來,已制定、實施了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在不斷發展中,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成為影響和推進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是第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已實施完畢。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派出三路全媒體記者,深入湖北、內蒙古、浙江、重慶等地,對第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鄉村振興、保障婦女兒童權益、提高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實施情況進行深入采訪,自今日起開設“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專欄,刊發相關報道。
——————————
“小心點兒鋪管子,千萬別把苗壓壞。”5月伊始,齊曉景在田間地頭忙活起來,40多個大棚種植哪個品種的蔬菜、30多名合作農戶今年如何創收、鄉村旅游如何發展,都等著她布局。
1984年出生的齊曉景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展翼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當家”,農戶們經常來找她取經,請她幫著選品銷售。
跳回“農門”
17年前,齊曉景還是個上不起大學的窮丫頭。
“我上大學的學費是跟鄉親們借來的。”2004年,齊曉景考上內蒙古科技大學,是當時村里第一個考出去的大學生。
大學畢業后,齊曉景本打算留在大城市闖一闖,但是心里時常惦記家鄉,“我還是想回農村”。聽聞科右前旗招考大學生村官,她毫不猶豫報名,考上了村官,被分配到科右前旗科爾沁鎮平安村。
齊曉景回“農門”的決定,不僅讓村里人詫異,還激起了家人的強烈反對。“我爸別提有多生氣了。”齊曉景說,父輩們都覺得走出去才能有出息,但是她覺得回到農村一樣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3年的村官經歷,讓齊曉景對科爾沁鎮有了更深的了解,但疑惑也在加深——10年過去了,村里還是沒有太大變化,大家依舊貧困。她開始思考,如何讓這片黑土地發揮更大的價值,如何帶著村民發家致富,如何能讓自己不后悔當初回農村的選擇。
“錢散人聚”帶動村民致富
3個大棚開啟了齊曉景的創業之路,她帶上全部身家,找親戚借錢、向銀行貸款,總算湊夠了搭建大棚的費用。經過一番考察,她發覺村里原有的蔬菜品種早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便決心闖出一條新路。
那時,食用菌栽培在當地剛剛興起。齊曉景為了采用最先進的栽培技術,特意去遼寧朝陽食用菌研發中心考察學習。她用液態菌接種技術,栽培了第一批食用菌。
種出來后如何賣出去,成為擺在齊曉景面前的現實考題。遭遇“二道販子”的壓價收購后,她就去菜市場擺地攤賣蘑菇。那段時間,她怕碰到熟人,怕被大家嘲笑“大學生還來擺地攤”。
但食用菌還是讓齊曉景賺到了“第一桶金”,當年,每個溫室大棚的年收入4萬余元。而那時村里種植黃瓜、柿子、玉米的農戶,每畝地只有幾百元收益。
為了解新品種、掌握種植技術,齊曉景不僅經常到外地學習考察,還報名參加青馬班培訓。此后,她陸續引進草莓西紅柿、黃金鉤豆角、反季葡萄等新品種,不斷開拓新市場,每畝黃金鉤豆角能賣2000多元。眼瞅著齊曉景掙了錢,當地農戶開始跟著她種植新品種。
短短幾年時間,齊曉景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2015年,興安盟扶貧辦主任王海英找到齊曉景,動員她幫助帶動貧困戶脫貧。經過討論,村“兩委”提出“借雞還蛋”的扶貧模式,即每戶貧困戶依據養殖能力可領取至少20只雞,每只雞還完25枚雞蛋以后,可將雞歸己所有,之后產出的雞蛋按每枚1元的價格全部回收。
起初,齊曉景特別擔心,“萬一鄉親們借了我的雞,吃了之后不還蛋,我要怎么辦呢。”這樣提心吊膽過了半個月后,她收到了第一名農戶還來的99枚雞蛋,她很清楚地記得,“那位大娘說還差1個雞蛋,明天下了就還我”。
此后,齊曉景明白了“錢散人聚”的道理,只有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發展成規模的設施農業,致富路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之后,她又拓展“贈雞還雞”“贈苗還肉”“送訂單進庭院”的扶貧模式,累計帶動科右前旗4個蘇木鄉鎮、15個村、367戶村民共同發展產業。
“一個大學生改變一個村”
“培養一個大學生,就能改變一個鄉村。”王海英感嘆,想要實現鄉村振興,依靠青年力量極為重要。目前,展翼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擁有700平方米的冷庫和保鮮庫、冷棚45棟、暖棚37棟,合作社成員發展到31人、產品基地12個、年收入突破300萬元。
最近,齊曉景正在打造“開心農場”項目,增加農事體驗活動。距市區只有20多公里的平安村,成了近郊采摘游的首選之地。齊曉景在采摘園的基礎上,擴展體驗黏豆包制作、拔白菜比賽、漫展火鍋、認領土地等方式,為游客豐富采摘體驗,讓他們有了流連忘返之感。
過去,平安村大多數農戶都種植黃瓜、西紅柿、玉米等傳統品種。今年58歲的農戶邢長清回憶,這種農業生產狀況持續了十幾年,“我們都不懂技術,不敢種新品種”。5月15日,邢長清一邊擺弄著葡萄藤,一邊向記者介紹自己種的6棚西瓜、6棚葡萄,現在,自己還被齊曉景聘請為技術顧問,“她答應給我們老兩口每年開11萬元的工資”。
科爾沁鎮副鎮長關鵬飛細數著齊曉景返鄉創業后帶來的變化,“齊曉景改變了當地村民的觀念和種植思路,一個大學生返鄉,破解了村里乃至鎮里選品難、銷路難、技術難等各種問題”,齊曉景是鎮里第一個搞冷棚設施農業、第一個引進草莓西紅柿的人,她不僅改變了鎮里的種植結構,還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
為充分激發鄉土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科爾沁鎮設置3個“鄉土人才孵化中心”培訓基地,并開發鄉土人才“3353”智能孵化中心小程序,凝聚分散在各村的青年力量。2020年,孵化中心有8名成員入黨,3名成員進了村“兩委”班子。
今年2月,齊曉景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如果沒有齊曉景,科爾沁鎮也會改變,但不會變得這么快。”關鵬飛介紹說,目前,科爾沁鎮建成近3000個設施大棚,發展40多家采摘園,2020年設施大棚效益達7500萬元、旅游收入達800萬元。關鵬飛發現,在齊曉景的示范效應下,有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創業。